【立生素】(人粒细胞刺激因子,G-CSF)注射液是一种通过重组DNA技术制成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,主要用于促进中性粒细胞生成和释放,临床疗效显著且应用广泛。以下是其详细分析:
刺激骨髓造血:
直接作用于骨髓造血干细胞,促进中性粒细胞增殖、分化和成熟。
缩短粒细胞缺乏期:
化疗后24~48小时给药,可将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从14天缩短至7~10天。
增强免疫功能:
提升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和杀菌能力,降低感染风险。
实体瘤/淋巴瘤化疗:
预防性使用可使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(FN)发生率降低50%~70%。
治疗性使用(已发生FN)可缩短发热和住院时间。
剂量调整:
高风险方案(如乳腺癌TAC方案)推荐常规预防;低风险方案按需使用。
动员外周血干细胞:
单用或联合普乐沙福,可使干细胞采集量达标率 >90%。
移植后造血重建:
加速中性粒细胞植入(通常提前2~3天)。
严重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(SCN):长期使用维持ANC>1.5×10⁹/L。
艾滋病相关粒细胞缺乏:辅助抗病毒治疗,减少机会性感染。
化疗后预防FN:
5μg/kg/天,皮下注射,化疗结束后24~48小时开始,持续至中性粒细胞≥2.0×10⁹/L。
干细胞动员:
10μg/kg/天,连续5~7天,直至采集完成。
特殊人群:
肾功能不全者无需调整剂量;儿童按体重计算(同成人)。
优势 | 局限性 |
---|---|
✅ 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| ❌ 骨痛副作用常见(发生率20%~30%) |
✅ 缩短化疗间隔(保障疗程强度) | ❌ 价格较高(需医保覆盖) |
✅ 多适应症(化疗、移植、SCN) | ❌ 不适用于髓性白血病(可能刺激肿瘤) |
副作用 | 处理措施 |
---|---|
骨痛 | 对乙酰氨基酚或非甾体抗炎药(NSAIDs)缓解。 |
脾肿大/破裂 | 罕见但严重,需监测左上腹痛并及时影像学检查。 |
过敏反应 | 皮疹或呼吸困难(立即停药并抗过敏治疗)。 |
对比药物 | 立生素(G-CSF) | 聚乙二醇化G-CSF(如新瑞白) |
---|---|---|
半衰期 | 3.5~4小时(需每日注射) | 15~80小时(单次注射即可) |
给药频率 | 每日1次,连续5~7天 | 化疗后单次注射 |
费用 | 较低 | 较高 |
注射时机:严格在化疗后24~48小时开始,过早可能损伤造血干细胞。
监测指标:每日血常规,直至中性粒细胞恢复。
禁忌症:
骨髓性白血病、镰状细胞病(可能诱发危象)。
立生素(G-CSF)是肿瘤放化疗和移植领域的基础药物,其核心价值在于:
有效预防和治疗粒细胞缺乏,保障化疗如期进行。
干细胞动员的高效性和安全性。
降低重症感染风险,改善患者生存质量。
注意:需个体化评估化疗方案风险(如FN发生率≥20%需预防用药),并优先选择医保覆盖剂型以减轻经济负担。临床使用需在肿瘤科或血液科医生指导下进行。
开发者:北京美信康年 | | 隐私政策
北京美信康年网上药店